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的融合路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石榴籽中华文化传承团于2025年7月12日前往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月也桐寨、非遗工坊等地,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传承、文化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技艺探微:系统记录与口述史的双重探察
在侗乡的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三江侗画馆核心展区与创作工坊,通过 “理论学习 + 技法实操 + 创作实践” 的模式,系统学习侗画从草绘构图、矿物颜料研磨到纹样绘制的完整流程。通过实地观摩、技法临摹、影像记录等方式,梳理侗画从草绘构图到矿物颜料着色的完整技艺流程。同时访谈侗画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其关于侗画题材演变的口述史。
侗画传承人吴凡宇动情讲述:“侗族文化滋养了我的艺术生命,对侗画的热爱已融入了我的血脉。传承不仅是责任,更是心灵的归属。”吴凡宇的口述资料不仅丰富了非遗档案库,更为后续的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图为侗画传承人吴凡宇向实践团介绍侗族侗画。刘迎莹 供图
琵琶传音:传承人的坚守与心声
三江程阳八寨这座隐匿于群山之中的木构建筑群,是侗族大歌活态传承的核心区域。团队通过高清摄像机记录了侗寨原住民吴建民演奏侗族大歌全过程,捕捉其“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唱法与肢体语言。
吴建民自幼随父亲学习侗族琵琶弹奏技艺,至今已坚持四十余年。他现场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侗族琵琶的独特构造与弹奏技巧。“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愿意学侗族琵琶的人越来越少。”吴大叔感慨道。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在村寨中免费教授孩童,希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的故事,是侗族非遗传承人的缩影——在现代化浪潮中,以个人力量守护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实践团成员们深受感动,他们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技术记录,更需要唤醒公众的文化认同。
图为程阳八寨村民在为实践团成员演奏侗族大歌。刘莹迎 供图
寨佬访谈:非遗现状与乡振路径的民间智慧
在程阳八寨,实践团开展“百人访谈”行动,选取侗寨原住民、非遗传承人、返乡青年、游客等群体进行深度走访,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侗族饮食、服饰、节庆等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了解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形成完整的民族文化档案,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策略。
76岁的村民杨春蓉直言:“以前寨子里的鼓楼是议事中心,现在年轻人更爱刷手机。”但她也提到,近年通过“非遗+旅游”,寨子里新增了13家民宿,旺季时绣娘月收入可超4000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侗寨侗服经营者了解侗族年轻一代对非遗的传承想法。田浩源 供图
青春赋能:践行“两个结合”的文化使命
此次三江之行,实践团推动非遗保护从“单向记录”转向“双向赋能”。“非遗是侗族的根,乡村振兴是侗乡的梦。” 实践团团长骆俊兵在总结会上表示。团队将持续跟进“三江非遗传承”工作,挖掘非遗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探索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的融合路径,推动“非遗+产业”的创新实践,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能。发扬如杨春蓉老人所言:“有这些娃娃在,我们的歌、我们的寨,未来更有盼头。”
从侗歌大歌的声声吟唱,到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到乡村振兴的实践突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石榴籽中华文化传承团始终坚持以青春之力,为千年侗艺注入时代动能。他们牢记指导教师李芳所言:“非遗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在发展中传承”。 旨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为凝聚奋进力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 龚瑞雅 骆俊兵)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骆俊兵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