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产教融合作为连接产业与职业教育的重要纽带,能够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动态调整提供核心路径。学校可通过这一方式捕捉产业需求,引入前沿技术,推动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全流程机制的构建方法,为高职院校破解专业建设难题、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提供参考,助力实现“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互动。
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产业需求调研机制,是实现专业动态调整的基础。学校需构建“定期调研+实时监测”的双轨体系。定期调研每半年实施一次,由专业负责人等组建调研小组,深入区域重点企业及产业园区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形式灵活多样,涵盖问卷调查、访谈交流、参与行业展会等方式,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技术革新方向和岗位需求变化,并形成《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确定专业调整的重点与方向。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产业需求监测平台”,对接多种信息渠道,实时采集岗位招聘数量等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模型挖掘产业需求热点与趋势。例如,当平台发现某岗位需求显著增长时,可迅速向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发出预警,为专业调整提供数据支撑,确保调研工作精准高效,为专业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合理的专业论证机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可行,关键在于构建结构适宜的专业论证委员会。成员需涵盖多方面视角,包括企业技术专家、行业协会代表、学校教学专家和管理人员,保证论证符合产业实情与教育教学规律。论证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专业团队要提交《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内容包括产业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等;现场论证时,委员会听取汇报,重点审议专业设置是否契合区域产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匹配岗位需求、学校是否拥有开设专业的资源条件;结果公示阶段,将论证意见与结论在校内及合作企业范围内进行公示,无异议后启动专业设置或调整程序。严格的论证程序能够防止专业建设的盲目性,确保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专业建设的“蓝图”是人才培养方案,要适配产业发展,需构建“年度修订+动态微调”的机制。首先,确定修订周期与主体,每年由专业团队携手企业专家进行全面修订;若产业出现重大技术变革,则实施动态微调,更新教学内容。其次,围绕三个核心方向进行优化,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削减理论、通用课程,增添核心与实践课程;二是更新教学内容,把新技术等纳入教材、教案,邀请企业工程师编写校本教材;三是变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推行项目、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评价引入企业考核标准,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实习成绩,考核实操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持续修订,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新鲜度”,培育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专业动态调整的核心支柱,要从“引进-培养-考核”三个维度设计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突破传统的学历门槛,优先吸纳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骨干。关于师资培养,建议构建“企业挂职+项目协作+技能培训”的体系,每年选派教师前往合作企业挂职3至6个月,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定期举办行业技能培训班,邀请专家与教授进行授课。在考核机制上,把“产业服务能力”列入考核标准,将考核成绩与职称评审、绩效薪酬相挂钩,推动教师提高产业匹配能力,为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实践教学是连接课堂和岗位的枢纽,要构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双重保障体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应增加投入,依据企业生产标准营造实训氛围,并且与企业共同打造“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企业负责提供设备与技术,学校承担场地与管理工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每个专业需建立至少3个稳固的合作实习基地,与企业签署长期协议以明确职责,企业提供岗位、指导、补贴并参与评价,学校安排教师跟进、解决各类问题。另外要设立实习质量监督机制,定时开展访企拓岗,掌握学生情况、获取反馈意见,完善实习计划,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岗位。
专业动态调整的“闭环”是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需要打造“多维度评价+快速反馈”的体系。首先,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覆盖招生、就业、能力以及社会四个核心维度,用以评估专业建设的质量。其次,确定评价周期与方式,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价,每季度开展简易反馈,重点关注就业数据和企业意见的跟踪。最后,设立反馈处理机制,在评价完成后由专业建设委员会汇总分析结果,形成《专业质量评价报告》,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调整方案。在实施方案后,需要跟踪效果并再次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评价-反馈-调整-再评价”的良性循环,保障专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政府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参与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发挥作用。未来,随着产业变革加速,高职院校应通过动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反哺教育”良性互动,为区域发展贡献“高职力量”。
(作者:王明瑞,赣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