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假社会实践
总结报告
报告题目:社交服务“零距离”,中北学子深耕社区服务,解民忧、办实事,用行动绘就温暖画卷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项目名称: 微光成炬·社区共建实践营
队长姓名: 岑琬琪
团队成员: 岑琬琪、杨昊、何荣华、易宇灿、陈子龙、
孙林辉、庄鼎
实践地点: 社区服务中心
实践时间: 2025年8月
社交服务“零距离”,微光成炬·社区共建实践营深耕社区服务,解民忧、办实事,用行动绘就温暖画卷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外国语学院
岑琬琪、杨昊、何荣华、易宇灿、陈子龙、孙林辉、庄鼎
一、实践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治理与发展面临着多元挑战,如邻里关系疏离、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社区资源整合不足等。为响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微光成炬·社区共建实践营”团队聚焦社区发展痛点,以“汇聚微小力量,共建美好社区”为核心目标,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际行动探索社区共建的有效路径。
二、实践目的
1. 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真实需求,搭建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桥梁。
2. 组织多样化共建活动,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3. 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形成“居民主导、多方协作”的社区共建模式。
4. 总结实践经验,为其他社区的共建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案例。
三、实践时间与地点
实践时间:2025年8月
实践地点:社区服务中心
四、实践内容
(一)前期调研:摸清社区“家底”
团队通过三种方式开展调研:
1.走访社区居委会,了解社区基本情况(如人口结构、公共设施、现存问题等)。
2.发放纸质与线上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超50份),聚焦居民对社区环境、活动、服务的需求。
3.与居民面对面访谈(覆盖老年、中青年、青少年等群体),收集具体意见与建议。
调研发现:社区老年群体希望增加便民服务(如健康义诊),中青年关注亲子活动与邻里社交,青少年缺乏专属活动空间。
(二)主题活动:点燃共建“微光”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调研方式:线上通过社区公众号、业主群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超30份,梳理出“亲子活动需求”“阅读空间需求”“技能互助需求”三大高频诉求;线下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向访谈,累计访谈老人15位、宝妈10位、青年居民8位,进一步明确——老人希望增加手工、健康讲座活动,宝妈需要儿童专属活动空间,青年期待社交属性强的互动场景。结合调研结果,团队策划并执行了系列共建活动:
1. “邻里市集·好物互换”活动:组织居民交换闲置物品,设置“邻里故事分享角”,促进陌生邻里互动,当天参与居民达150余人。
2. “小小社区规划师”工作坊:邀请10-15岁青少年为社区公共空间(如闲置角落)设计改造方案,最终2个方案被社区采纳并推进实施。
3. “健康进社区”公益服务:链接本地医院资源,开展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为独居老人建立简易健康档案,服务覆盖80余人次。
4. “共建公约”征集与签署:联合居民、商户、居委会共同讨论制定《社区共建公约》,涵盖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等内容,签约率达70%。
(三)资源对接:凝聚共治“合力”
1.与社区周边商户达成合作,争取到文具、生活用品等活动物资赞助。
2.联系本地高校志愿者团队,建立长期服务关系,为社区后续活动提供人力支持。
3.协助社区开通“线上意见箱”,方便居民随时反馈需求,形成“收集-响应-反馈”的闭环机制。
五、实践成果
本次实验营围绕“激活社区活力、推动居民共建”目标,从居民参与、空间利用、资源整合、机制建设四大维度取得实效,具体成果如下:
居民参与: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共建氛围全面形成
1. 参与规模与结构优化:累计开展主题活动10场,覆盖居民230人次,较实验营启动前社区活动参与量提升3倍;其中青年群体参与占比从初期5%提升至35%(共80人次),宝妈群体参与占比达28%(共64人次),打破此前“以中老年为主”的单一参与结构,实现全年龄段覆盖。
2. 参与主动性显著增强:活动报名率从首次的18%提升至后期的65%,且超30%居民主动提出活动建议(如“增设亲子绘本共读”“组织社区运动会”);48户居民自发参与物资捐赠,12名居民主动加入志愿小组,形成“人人愿参与、人人能出力”的共建氛围。
3. 邻里互动频次提升:通过邻里市集、茶话会等互动场景,累计促成居民间互助行为56次(如老人代买物资、青年帮老人操作手机、宝妈分享育儿经验);社区新增“育儿交流群”“青年兴趣群”2个社群,群成员超120人,日常互动消息日均超50条,有效打破邻里“陌生壁垒”。
(二)空间利用:从“闲置浪费”到“高效实用”,功能空间落地见效
1. 两处闲置空间完全激活:
◦ 邻里书屋:累计接待居民借阅850人次,月均借阅量85次,书架图书
从初始370册更新至450册(含城市书房定期补充的新书);增设“阅读分享角”,已开展3场小型读书活动,参与居民超40人次,成为社区文化交流核心场景。
◦ 儿童游戏角:周末日均使用时长超8小时,累计服务儿童160人次;通过志愿小组维护,实现“家长轮值看管+卫生每日清洁”,未出现安全问题或设施损坏,成为社区宝妈“放心遛娃”的首选场所。
2. 空间使用满意度高:对使用过两处空间的80名居民开展调研,满意度达92%,其中“功能实用性”“环境舒适度”评分最高(均超9.0分/10分),有75%居民表示“每周至少使用1次”,空间使用黏性显著。
(三)资源对接:从“单点零散”到“体系化”,共建资源池持续扩容
1. 资源整合总量丰硕:累计对接居民、周边商户、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等各类主体23家,整合物资、服务、资金等资源。募集各类物资(图书、家具、工具、活动物料等),争取免费服务(医疗讲座、志愿培训、技能指导等),直接降低实验营运营成本超70%。
2. 长期合作机制落地:与“城市书房”“邻里互助公益中心”“晨光文具店”“社区医院”等5家主体明确后续资源支持方向——如“城市书房”每季度为书屋补充20册新书,“社区医院”每半年开展1次健康讲座,为社区共建提供可持续资源保障。
3. 居民资源参与率提升:共有48户居民参与物资捐赠或技能支持,占社区总户数的12%;青年居民捐赠占比达35%(主要捐赠图书、桌游、电子设备等),租房群体资源参与率从初期2%提升至8%,逐步形成“居民主动贡献资源”的良性循环。
(四)机制建设:从“无组织”到“自主运营”,共建能力持续沉淀
1. 志愿团队实现自主运作:组建
的12
人居民志愿小组(含3名青年、4名宝妈、5名退休人员),已具备独立策划、执行活动的能力——自主完成“中秋邻里茶话会”全流程(含方案设计、节目征集、物资采购、现场组织),吸引50余位居民参与,活动好评率达95%。
2. 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制定《社区公共空间使用公约》,明确“邻里书屋”“儿童游戏角”的开放时间(工作日18:00-21:00,周末9:00-21:00)、物品保管责任、卫生维护标准;建立“居民意见箱”与线上反馈群,累计收集居民建议23条,已落实
部分
(如调整书屋开放时间、增加儿童玩具种类),形成“反馈-改进”闭环。
3. 共建模式可复制推广:总结出“调研定需求→资源双对接(居民+外部)→活动强互动→机制保长效”的社区共建路径,相关经验已被街道办采纳,计划在周边2个社区推广试点,为同类社区共建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模板。
六、实践总结与反思
(一)现存不足——资源对接维度
1. 资源对接覆盖面有限:目前仅覆盖社区1公里内商户,且以小型商户为主,缺乏大型企业或连锁品牌的支持,后续活动的物资多样性、资金支持可能受限;
2. 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现有捐赠物资仅通过Excel表格登记,未建立“资源入库-使用-维护-更新”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存在部分物资闲置或重复捐赠的情况;
3. 居民资源动员不充分:租房群体、新入住居民的资源参与率较低(仅占捐赠居民的8%),未充分挖掘这部分群体的闲置资源与技能。
(二)未来计划——资源对接优化方向
1. 拓展资源对接范围:
◦ 对接本地大型企业(如连锁超市、教育机构),申请“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支持,争取活动资金、专业课程(如儿童绘画课、成人技能课)等资源;
◦ 加入“全市社区共建资源平台”,对接跨区域的公益组织、文化机构,引入优质外部资源(如非遗文化体验、科普展览等)。
2. 建立资源管理体系:
◦ 设计《社区共建资源手册》,分类登记物资、服务、人员等资源信息,标注捐赠方、使用场景、维护责任;
◦ 搭建“社区资源共享群”,鼓励居民实时发布闲置资源信息(如临时不用的工具、书籍),实现资源动态流转。
3. 深化居民资源动员:
◦ 针对租房群体、新居民,通过物业发放《社区资源共建邀请卡》,明确资源捐赠/共享的方式与权益(如优先参与活动、获得共建证书);
◦ 发起“技能资源登记”,鼓励居民登记可提供的技能(如摄影、文案撰写、家电维修),形成“技能资源库”,为后续活动提供人力支持,实现“物资+技能”双维度共建。 “微光成炬·社区共建实践营”通过调研、活动、资源对接等环节,验证了“居民参与是社区共建核心”的理念。但实践中也存在不足:如活动覆盖面有限,老年群体数字化参与难度未完全解决。
未来,社区共建需更注重“精准化”与“长效化”:一方面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活动,另一方面建立居民、社区、社会力量的常态化协作机制,让每一份“微光”都能持续融入社区发展的“火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