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作者:毛康 1 杨智勇 2 来源:新华网“学术中国”— 学术理论文献
摘要:闽浙赣苏区红色体育运动是方志敏等人在土地革命时期为服务于战争需要和满足人民切身利益的有益尝试,充分尊重了人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选择,在苏区深得群众支持和拥护。新时代我们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仍然要坚持党对体育运动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体育运动的理念,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发展让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
在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的体育运动事业发展迅速,从苏区首府到广大乡村到处都洋溢着红色体育运动给苏区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是在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在苏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闽浙赣苏区在军事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运动竞赛等方面进行了早期的理论探索,开展了丰富的体育运动实践,为我们当前开展体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首府葛源,苏区专门开辟一块空地提供红军士兵平时训练集合,同时也是苏区军民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场地。当时闽浙赣苏区“大的乡镇都建有运动场,闽北建有容纳万人的大体育场,赣东北葛源的列宁公园内,设有游泳池和天井运动器材。”[1]闽浙赣苏区的群众体育工作在当时深得苏区群众欢迎,方志敏说:“尽量发动群众的体育运动”[2]“赣东北群众工作,我认为在全国苏区中不是落后的,而且有许多地方可为模范,可为其他苏区取效的。”[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因此,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探索闽浙赣苏区开展红色体育运动的历史经验对当前开展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闽浙赣苏区开展红色体育运动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闽浙赣苏区红色体育运动与服务革命战争相结合
正是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对体育运动事业的高度热爱,激发了他们开展红色体育运动的实践。方志敏在他22岁时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他特别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踢足球。当时的南伟烈学校建有标准的草地足球场,在江西是独一无二的。方志敏读书期间特别喜欢足球,他经常参加踢球活动,是学校足球运动队的队员,也亲自担任足球比赛裁判。此外,邵式平也是足球爱好者,不仅文化课好,体育成绩也很好。土地革命时期,一切工作都为革命战争服务,体育运动亦是如此,方志敏等人把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同服务革命战争相结合,开创了闽浙赣苏区红色体育运动事业高潮。
1931年1月24日,赣东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在《赣东北少年先锋队暂行组织条例》中强调“少先队除加紧军事政治训练外,还要进行文化娱乐体育等工作”[4]。《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工作的决议案》更是直接指出:“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特别要做关于战争需要的运动。”[51当时苏区军事体育运动主要通过开展跳高、跳远、打军拳、投手榴弹等提高部队的执行力,通过足球等群众体育活动,锻炼红军和群众的身体素质,既加强了军民的体能训练,又能充分发挥足球运动团体配合协作的特点,对模拟军事战斗协同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坚持闽浙赣苏区青少年红色体育运动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
土地革命时期,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儿童生活困苦,平日里更是谈不上文体活动的开展,经常承担繁重的家务农活。闽浙赣苏区各县乡苏维埃政府通过开设列宁小学吸纳贫困儿童在列宁小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又因为当时农村儿童疾病发生率很高,方志敏便想到了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儿童身体素质,以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1931年5月21日,少共赣东北特委就苏区儿童工作指出要动员农村中儿童群众来参加革命战争,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不仅要加强苏区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去找同情的革命教育家音乐家艺术家体育家来帮助进行儿童工作”[6]。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一方面将当时苏区少年儿童纳入开设的列宁小学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专门设置有体育课程,方志敏亲自参与编写《工农读本》,在第三册第七十七课专门设立“赤色体育运动”课。除体育理论课程外,更多的是在利用学校操场的跷跷板、秋千、沙坑等体育设备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需求。此外,闽浙赣苏区每年还会经常性举行学生体育运动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青年学生作为革命斗争的后备军,提高其军事素养和身体素养尤为重要。闽浙赣苏区各类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号召,一方面既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理论课程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设了相应的体育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与军事相关的操练、放哨等体育知识,实现了身体素养的提高和革命意志的磨炼,学生在操场飞奔的场景成为当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坚持闽浙赣苏区群众红色体育与体育运动竞赛相结合
闽浙赣苏区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红色体育活动,在各县乡设立红色俱乐部,俱乐部日常有下棋室、戏剧团和体育会等。苏区在比较大的乡镇中还专门开辟满足群众日常开展体育运动的场地。在俱乐部有体育会,在列宁公园有游泳池、单双杠等群众体育设施,武术、挤棍、踢毽子等民间武术运动非常流行。1932年5月17日,团赣东北省委指出苏区“体育运动的工作已引起了群众的注意,在两年来开了两次运动大会,都还热闹”[7]。
闽浙赣苏区红色体育运动竞赛如火如荼。1931年8月,方志敏带领苏区群众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全省体育运动会,这有赛跑和武术、挤棍、游泳等项目,后面还增加了足球。苏区军民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个人作战技能,还能够增强团队协作和执行力,彰显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闽浙赣苏区开展红色体育运动的时代启示
闽浙赣苏区开展体育运动极大地丰富了苏区人民的业余文体生活,增进了苏区群众对共产党的感情和信任,对增强群众体魄、服务革命战争大有裨益。
(一)要立足时代需要,加强党的体育运动工作的全面领导
闽浙赣苏区开展红色体育运动的历史说明,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文体事业与时代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促进体育文化繁荣。闽浙赣苏区红色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基于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服务于苏区的各项建设需要,是以方志敏、邵式平和黄道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加强党对红色体育运动的坚强领导下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新时代开展体育运动工作,也要充分加强党的领导、牢记党的宗旨,办人民满意的体育运动。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体育运动事业长远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价值关系的高度凝练。时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闽浙赣苏区轰轰烈烈开展红色体育运动的重要法宝之一。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因此,新时代体育运动事业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围绕人民对体育运动的高质量需求,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闽浙赣苏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体育运动与提升人民身体素质相结合,建设人民满意的苏区红色体育运动事业,不断完善各项体育运动设施,保护好和利用好闽浙赣苏区丰富的红色体育革命文物资源,充分让红色体育革命文物活起来,提升苏区人民参与体育运动事业的参与度和幸福感。因此,在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中,在开展体育运动工作中仍然要始终办人民拥护、人民支持和人民喜爱的体育运动。
(三)要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经常性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从小培育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体育作为一项重要事业来抓,始终坚持体育要服务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宗旨。闽浙赣苏区红色体育运动始终依靠人民办红色体育,办人民满意和人民支持的体育活动,尊重了人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开展了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赛事和活动,如足球、挤棍、投掷手榴弹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对提升体育运动的覆盖面和接受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开展体育运动工作,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身体条件出发,经常性地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
[课题项目: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闽浙赣苏区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3ZXSKJD39);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闽浙赣苏区革命文物赋能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创新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DJQN039)]
作者:毛康;杨智勇
关键词:闽浙赣苏区;红色体育;历史经验;时代启示
所在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方志敏研究中心;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革命老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120.
[2]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620.
[3]方志敏.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0.
[4]《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编委会.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第2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956.
[5]《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编委会.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第5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2586.
[6]《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编委会.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第3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1192-1193.
[7]《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编委会.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第4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