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医科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代医疗需求逐步向跨学科、重实践、强人文的方向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加迫切。在此背景下,探索高职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围绕新医科对课程标准建设的核心要求,从多个层面展开探讨,旨在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推动多学科知识融合、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协同提升。
一、新医科对高职临床医学课程标准建设的要求
新医科理念下,现代医疗需求无法被传统单一学科满足,高职临床医学课程标准需突破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知识纳入教学,打造“医学+多领域”复合型课程结构。例如,诊断课程中运用信息科学处理数据、生物学阐释原理、心理学分析心态,形成综合诊断思维。
新医科注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标准需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与创新性。缩减理论讲授,增加实操与创新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创”。例如,举办模拟临床病例诊疗活动,学生组队调研、制定方案,邀请医生指导,参与科研活动,提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知识割裂,学生难以构建系统临床思维。优化需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例如,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合并为人体机能与药物应用课程,以“高血压”为例按“正常—异常—干预”思路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连贯临床思维。
构建模块化课程,以基础-临床-预防-人文为架构,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人文社科四大板块,相互关联支撑。学生按职业规划选课,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融合。
增加跨学科选修课,涵盖医学信息学、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律法规、医学心理学等领域,贴近基层实际。例如,医学信息学教授电子病历系统操作,医学伦理结合案例做伦理判断,医学心理学识别患者心理问题,充实学生知识体系,适应基层综合需求。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基地是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平台。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互动,校内基地仿照基层机构布局,配置设施与模拟器具;校外通过院校协同、双导师制,实现从模拟到真实的渐进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大纲应依据临床实际与最新规范动态调整,明确各环节目标与考核标准。例如,内科实训要求独立完成慢性病问诊,外科实训掌握常用操作,心肺复苏考核规范性。分阶段安排任务,从基础到综合循序渐进。
广泛运用情景模拟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重现临床情境如心绞痛,学生角色扮演诊疗;案例式教学选用真实病例如慢阻肺合并感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拨,提升应急能力与临床思维,为实际工作做准备。
结语
高职临床医学教育需以新医科理念为引领,通过课程标准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践教学校院合作、评价体系多元化等改革,突破传统局限,提升学生临床思维、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对接基层需求。未来应持续完善改革,推动教育与基层医疗深度结合。
作者:肖彩芳,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