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推普添新彩,微课堂里焕新声
——湖北大学“稚语童声”推普实践团队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开展“推普小课堂”活动
(通讯员 林佳佳 熊舒妍)近日,湖北大学“稚语童声”推普实践团队为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量身打造的线上推普微课堂正式上线。该系列课程融合创新理念与趣味设计,旨在为当地学生提供便捷且生动的普通话学习途径。
图为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团结社区微课播放现场 黄一洋 供图
语音教学:巧设实验破难点,细讲发音传真知
在语音教学环节,针对泸水多民族学生在双唇音发音上普遍存在的难点,团队成员,汉语言文学23级本科生刘玉涵精心设计“气流小实验”,细致讲解声母“b”和“p”的发音差异。
她在示范中解析,发“b”时双唇闭紧后突然张开,手放嘴边几乎感受不到气流;而发“p”时,气流则明显强劲许多。为让学生直观感知声带振动的不同,她还将系着细线的小纸团贴在喉咙处演示,说明发“b”时喉咙会产生轻微震动,纸团也会随之颤动,发“p”时震动便会消失。屏幕前的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纷纷跟着模仿,并主动向老师展示成果,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图为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大龙塘社区微课播放现场 黄一洋 供图
非遗课堂:丝线缠绕传文化,字音品读融巧思
《于缠花之美,观非遗之光》专题课上,团队队长,汉语言文学23级本科生熊舒妍手持色彩艳丽的英山缠花出现在镜头中。作为团队推普首站湖北黄冈的特色非遗,英山缠花成为连接两地文化与语言的独特纽带。
她一边展示缠花制作过程,一边将其与普通话发音巧妙结合:“缠绕这一针要‘稳(wěn)’,这个‘稳’是前鼻音,大家跟我读——w-ěn-稳。”
此外,她特意将湖北黄冈的英山缠花与泸水的傈僳族刺绣放在一起比较,称它们都是非遗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制作时都需怀揣耐心与细致,如同学习普通话,唯有循序渐进,方能说得字正腔圆、流利动听。现场的孩子们,眼神被缠花的精美牢牢锁住,满是好奇与向往,仿佛已沉醉在这非遗之美的熏陶中。当地学生小张课后难掩兴奋:“我以后定要好好学习,把我们傈僳族刺绣的魅力也传遍四方。”
图为团队成员授课视频 熊舒妍 供图
趣味识字:动画演绎汉字变,音节练习趣味增
刘沛滢的“趣味方块字”环节宛如一扇通往汉字秘境的大门,备受孩子们青睐。她通过动画,让汉字从甲骨文的象形图案到现代简体字的演变轨迹活灵活现地铺展在眼前,孩子们在领略汉字演变之奇妙的同时,同步练习相关音节的发音,这一设计为线上微课堂的教学内容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动开展过程中,怒江州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黄一洋等积极配合,协助学生跟进学习进度,形成了高校实践团队与地方教育力量的良性互动。这种创新的推普方式,正让普通话学习在泸水悄然绽放光彩,为多民族群众的沟通交流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语言虹桥,让不同民族的心声在此和谐共鸣。
图为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团结社区微课播放现场 黄一洋 供图
据悉,“稚语童声”团队是湖北大学文学院的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其聚焦乡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携手多个省市中的多个村落开展推普活动。团队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群体,以“推普+支教+乡村振兴”三位一体模式,打造覆盖思想、语言、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特色课程。
目前,团队的授课已涵盖诵读经典、诗词解析、汉字解析等语言文化类内容,融入音乐欣赏、典籍文化体验等艺术课堂,还设置丰富多彩的户外趣味运动会、救护安全营等互动环节,既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孩子的普通话水平、文化素养与安全意识,也以托管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陪伴。后续团队成员将坚守教育初心,以专业知识浇灌乡村孩子的成长,在知识传递中激发他们爱家乡、爱学习的动力,为乡村振兴筑牢教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