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藏天地,巧手绘春秋
——湖北大学“稚语童声”社会实践团队为英山带来创新“叶子画”自然美育课程
(通讯员 刘沛滢 熊舒妍)为深化“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对自然材料创作的要求,近日,湖北大学“稚语童声”社会实践团队为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石头咀镇的孩子们带来了“叶脉里的中国色——创意叶子画”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以落叶为媒介,融合自然观察、美学创作与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采集、压制、拼贴等实践,将缤纷秋叶转化为艺术画卷,在指尖触摸中感悟生命韵律与东方美学智慧,为校园美育开辟新路径。
图为孩子们制作叶子画 刘沛滢 摄
“原来柳叶像扁舟,松针是天然的缝衣针!”当地学生陈文深在自然笔记中惊叹。课程将《诗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诗文融入采集过程,让自然科学与人文积淀交相辉映。
图为孩子们认真聆听如何制作叶子画 刘沛滢 摄
创作环节则深度植入中华美学基因,实现“以叶为墨,以纸为宣”的文化传承。团队成员引导学生借鉴传统贴画“拼、叠、衬”技艺,用梧桐叶剪出金鱼尾翼,以竹叶层叠表现远山意境,将枫叶转侧形成翩飞蝴蝶,在构图中渗透散点透视法则,用槐树叶拼贴《诗经》中的“参差荇菜”,以松针排列“岁寒三友”图式,在创作中理解“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
图为孩子的叶子画展示 刘沛滢 摄
“叶脉如笔触,每一片都是自然的馈赠。用银杏叶拼出的太极图,既体现阴阳相生之美,更是对生命轮回的哲思。”团队成员,汉语国际教育23级刘沛滢感叹道。
“叶子画课程是‘自然美育’理念的初步实践。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开发‘自然美育’系列课程,让稻秆、棉桃、芦苇都成为美育载体,引导学生在万物中发现中国智慧,于劳动中锻造创造之力。”团队队长,汉语言文学23级本科生熊舒妍表示。
据悉,“稚语童声”团队是湖北大学文学院的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其聚焦乡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携手石头咀镇等多个村落开展暑期托管班。团队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群体,以“推普+支教+乡村振兴”三位一体模式,打造覆盖思想、语言、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特色课程。
目前,团队的授课已涵盖诵读经典、诗词解析、汉字解析等语言文化类内容,融入音乐欣赏、典籍文化体验等艺术课堂,还设置丰富多彩的户外趣味运动会、救护安全营等互动环节,既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孩子的普通话水平、文化素养与安全意识,也以托管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陪伴。后续团队成员将坚守教育初心,以专业知识浇灌乡村孩子的成长,在知识传递中激发他们爱家乡、爱学习的动力,为乡村振兴筑牢教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