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在千亩茶园间,白墙黛瓦的民居飘出缕缕茶香。这个夏天,河海大学法学院”彝苏绿韵小队”在黄龙岘茶文化村发现,乡村振兴的故事,正被浸泡在一杯清茶里。
为深入调研乡村振兴示范成果,助力民族地区乡村发展,7月2日,河海大学法学院“彝苏绿韵小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促进团”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牌坊社区内的黄龙岘茶文化村,围绕“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村民共富”主题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游客中心、访谈当地村民、考察特色产业等形式,深入挖掘当地茶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为后续助力四川凉山民族地区发展积累鲜活样本。
党建引领聚合力:顶层设计下的茶乡蝶变
团队首站抵达牌坊社区黄龙岘游客中心,与江宁康养旅游集团工作人员展开交流。工作人员热心向团队详细介绍了黄龙岘“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政府投资3.2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江宁康养旅游集团打造12个特色文旅项目,46户村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如珍珠般散落茶山。在党群微家,生动的图文展板展现了基层党组织如何协调土地流转、引进文旅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文旅融合促发展:探访黄龙岘“茶旅”模式
漫步黄龙岘村,青石板路串联起千亩茶园与白墙黛瓦的民居,空气中弥漫着清冽茶香。黄龙岘村素有“金陵茶文化第一村”美誉,近年来依托千亩茶园和山水资源,打造了特色文旅产业链。“客人现在不单买茶叶,更买体验。”团队发现,这里的茶产业已突破传统边界:横向形成”茶园观光—茶艺体验—茶餐民宿”产业链,纵向打通”种植—加工—电商销售”全环节。村民分享:“现在游客不仅能品茶,还能体验采茶、炒茶,我们的收入翻了几番!”
村民共治焕活力:倾听乡村振兴“第一线”声音
团队深入村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村民王阿姨提到:“黄龙岘现在还是比较出名的,建设得也比较好,不光南京本地的,像周边镇江啊那些地方的游客也会特地跑到我们这里来。”据悉,黄龙岘目前的经营项目主要是茶叶生产销售和农家乐这两项,村内两千六百多亩茶园,除了由旅游集团经营的200亩以外,剩余的2400多亩均由村民自己进行经营。目前为止,由村民开设的农家乐也已经达到了46户。这种“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模式,有效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团队成员还观察到,村内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引入了现代化设施,实现了“乡愁”与“发展”的平衡。
经验转化助凉山:从江南茶乡到民族边疆
调研结束后,团队召开总结会,提炼出黄龙岘经验的三大关键:党建引领统筹资源、文化IP驱动产业、共建共享惠及民生。通过对于黄龙岘的实地调研,团队也总结了黄龙岘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与此同时,凉山喜德县的彝族村寨里,调研组成员正因地制宜转化“黄龙岘经验”,团队已初步形成“传统民居保护性开发”“非遗文化体验游”等定制方案。
夕阳为茶园镀上金边,队员们望着千亩茶山陷入沉思: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黄龙岘证明,找到文化根脉与时代需求的结合点,就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活”起来。这份江南茶乡的答卷,正在续写民族地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