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向美而行的遇见——通城县隽水镇黄源小学 谢艳晖
光阴荏苒,时间转瞬即逝。我已从教33年,当班主任有28个年头。在这些年里,我工作踏实认真,得到学生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从我当上老师那时起,我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当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努力工作。在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与可爱;我在经历着痛苦和失败的同时,也在迅速地成熟。我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回想着点点滴滴,我无怨无悔!
一、师德师风与职业素养
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严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注重言传身教,以爱心、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师德培训,坚持家校共育,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传递科学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
二、教育教学工作
1. 课堂教学创新
深耕语文核心素养,结合新课标要求,设计“大单元教学”“情境化课堂”,如开展“汉字文化节”“课本剧展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落实“双减”政策,创新作业形式(如思维导图、实践调查),班级语文成绩、优秀率均有提升。
2. 阅读与写作培养
推行“每日诵读打卡”、“整本书阅读”计划,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年均阅读量大幅度提高。
3. 分层教学与辅导
针对学困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一对一”帮扶,转化率达80%以上。
三、教研与专业成长
1. 参与国家级课题《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2011-2014),获中国教育学会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后作业探索》获国家级一等奖。
2. 每学期听课超30节,带领年级组积极配合学校认真搞好“四个一”校本教研及联片教研活动。
3. 积极完成寒、暑假教师网上研修活动。
四、育人探索:
1. 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开发《论语小儿歌》《成语故事中的品德课》等校本课程。在执教《神州谣》时,让家国情怀自然流淌。
2. 家校共育的创新尝试
学校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诗词飞花令擂台”等活动。在诗歌的世界里,孩子们感受到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忧国忧民、思乡之情和浪漫情怀。这些经典的诗歌作品,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诗歌的滋养下,涵养心灵,砥砺品格,热爱祖国。
五、班级管理与德育渗透
1. 担任班主任期间,以“自主管理”培养班干部团队,所带班级获“红领巾奖章”二星章。
2. 结合语文教学开展德育,如通过《雷锋日记》教学引导学生践行志愿服务,累计组织公益活动12次。
六、反思展望:
反思:
1.早期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创新,忽视基础能力夯实;
2.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仍需加强;
3.留守儿童阅读习惯培养成效有待提升。
未来发展方向:
1. 深耕“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
2. 建设小学语文微课资源库 ;
3. 探索“人工智能+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育之路漫漫,我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愿继续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用中华文化的薪火,点亮更多孩子的精神世界,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