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正值世界脐带血日,浙江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通过中国网、新华社等平台,举办了“生命火种 点亮希望”主题直播活动。本次直播以实地探访浙江省脐血库实验中心与专家圆桌论坛相结合的形式,深入解读脐带血的医学价值、临床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累计吸引约46.5万人次在线观看。

专家齐聚,解读脐带血价值
活动特别邀请了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曹俊杰主任、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张萍副主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高大泉副主任三位血液科专家,以及浙江省脐血库临床部负责人余亚圣共同参与。专家们围绕脐带血的优势、发展历程、临床应用及案例、前沿探索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着重强调了脐带血作为重要生物资源的独特价值。

曹俊杰主任介绍,脐带血是胎儿娩出断脐后从脐静脉中采集的血液,富含造血干细胞,具有采集无创、实物储存随取随用、配型要求相对低、移植后排异反应轻等优势。自1988年全球首例脐带血移植成功以来,脐带血已成为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缺陷等几十种疾病的重要资源。
探秘实验中心,见证“生命火种”守护全过程
随后,直播镜头转入浙江省脐血库实验中心,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脐带血从接收到冻存的全流程。探访从严格的更衣消毒程序开始,依次经过收血室、计数室、制备间、程控室、液氮库、干细胞室及微生物室等核心区域。
实验中心负责人表示,实验中心的工作以“可追溯性、复核性、验证性”为核心,确保每一份脐带血的质量与安全——
可追溯性:任何一份冻存的脐带血,从采集、运输、制备、冻存及出库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人员、仪器、试剂及环境情况等)均能实现溯源;
复核性:对于关键的数据和指标,在确认前实验人员都要进行双人复核;
验证性:对工作流程的修改或改进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过程,一些验证过程的时间跨度甚至可能长达数年。
专家论道:深挖脐血的临床应用与未来潜力
地探访后,直播进入专家论坛环节。据余亚圣介绍,浙江省脐血库作为国家卫健委批准设立的七家脐血库之一,截至2025年10月31日,已冻存脐带血超18万份,累计出库1883份,救助了1806位患者。数据显示,在救治的患者中,成人占比超过50%,其中最大年龄为79岁;体重60公斤以上的患者占比26.7%,最大体重达106公斤,有力印证了脐带血在成人及大体重患者中的成熟应用。
高大泉主任介绍了杭州市一血液科团队采用“低剂量全身放疗(TBI)联合化疗”预处理方案在脐带血移植中取得的进展,近10个月为11例复发难治的高危血液病患者实施脐带血移植,植入率达100%,并分享了两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成人患者通过脐带血移植获得长期无病生存的成功案例。
张萍副主任则从临床实践角度,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细胞质量及家庭储存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脐带血,并强调了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版)》规定:供移植用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应当由国家卫健委批准设置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提供。
针对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专家们逐一解答:曹俊杰主任肯定了自体脐带血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母细胞瘤等疾病及病因研究中的价值;张萍副主任指出在-196℃的深低温液氮环境中,脐带血可长期保持高活性,国际上有冻存超过20年的脐带血成功用于移植的案例;高大泉副主任再次结合数据强调,技术进步使得单份脐带血完全可以应用于成人或大体重患者。
展望未来,曹俊杰主任分享了脐带血在组织修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自闭症)等再生医学领域的探索潜力。高大泉副主任则展望了脐带血来源的CAR-NK、T细胞等在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广阔前景。张萍副主任呼吁应进一步扩大脐带血的规范化临床应用。
多一次了解,多一份希望
直播尾声,专家们共同呼吁公众正确认识并重视脐带血的医疗价值。主持人总结指出:“脐带血既是家庭的‘生命保险’,也是整个社会宝贵的医疗资源。无论捐献还是自存,选择国家批准的正规脐血库,就是为生命多留一份希望。”

“多一次了解,多一份希望”,不仅是本次世界脐带血日的主题,也是直播希望传递的核心理念。未来,浙江省脐血库将继续秉持严谨规范的标准,守护每一份生命火种,为更多家庭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