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家庭教育专家李楠做客央视《对话大国品牌》:深耕家庭教育15 年,解锁亲子沟通三大核心密码
2025 年 10 月 30 日,深耕家庭教育领域 15 年、累计服务3万多个家庭的李楠老师,受邀做客央视《对话大国品牌》栏目。节目中,李楠老师与主持人崔老师围绕亲子沟通这一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深度对话,用真实案例、实用方法拆解亲子沟通的核心逻辑,为万千家庭提供了可直接落地的沟通指南。

主持人:李楠老师,您作为在互联网上比较活跃的老师,还有一些线下观众可能对您不太熟悉,请您做个自我介绍吧。
李楠:好的,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我是李楠,做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研究已经 15 年了。这 15 年里我在线上和线下累计服务过三万多个家庭,帮助他们做出改变走向幸福。
主持人:李楠老师的经验还是蛮丰富的,您研究亲子沟通 15 年了,今天能教给家长们一些沟通的小技巧吗?
李楠:可以的。在我服务的众多案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不是不爱孩子,而是 “爱错了方式”,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最关键的沟通原则,每一条都有实实在在的道理。
第一个点,先 “看见” 情绪,再解决问题。《论语》里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在亲子沟通里,就是别让孩子 “带着情绪听道理”。有个妈妈来找我时特别苦恼,说孩子写作业磨蹭,一催就哭。我问她第一句话通常说什么?她说 “你怎么又磨蹭!”—— 你看,一开口就给孩子贴了标签,孩子先感受到的是 “妈妈在指责我”,自然会对抗。后来我让她改成 “宝贝,妈妈看你写了半小时还在翻书,是不是遇到难题了?” 先点出孩子的状态、接住他的情绪,孩子反而会主动说 “我这道题不会”。情绪没了,问题才能聊下去,这就是 “先共情,再共事”。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您讲的很有道理,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家长跟孩子沟通没啥效果,是什么原因?
李楠:这就要用到第二个点了,要少用 “命令句”,多用 “选择题”。心理学里有个 “自主性需求” 理论,说人都想掌控自己的生活,孩子也不例外。很多家长习惯说 “快去刷牙”“别玩游戏了”,孩子听着像被控制,反而会故意拖延。我有个学生家长试过一个方法:把 “快去睡觉” 改成 “你想现在去刷牙,还是看完这页绘本再去刷牙?” 把 “别吃零食” 改成 “你想把苹果当点心,还是吃一小把坚果?” 结果孩子配合度高了很多。就像老子说的 “无为而治”,不是不管,而是用 “给选择” 的方式,让孩子从 “被动服从” 变成 “主动参与”,沟通自然少了矛盾。
主持人:的确是,用选择题代替命令,孩子的接受度更高一些。那李楠老师您觉得在沟通中是说服重要还是倾听重要啊?
李楠:那就来到我们比较重要的第三个点,沟通不是 “说服”,而是 “倾听”。《礼记》里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放在亲子沟通里,“审问” 就是多问孩子 “为什么”。有个爸爸曾跟我说,孩子突然不想上兴趣班,他一开始很生气,觉得 “我花钱你还不珍惜”。后来他耐着性子问 “你是觉得上课累,还是不喜欢老师的方式?” 孩子才说 “老师总批评我画得不好”。你看,如果他没听孩子的想法,直接批评,可能就伤了孩子的自信心。15 年的经验告诉我,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都是家长 “说得多、听得少”。真正的沟通,不是我们把道理讲清楚,而是让孩子觉得 “我的想法被重视”,这样他才愿意敞开心扉。
主持人:李楠老师您讲的方法的确比较实用又接地气的,那在最后还有什么话想送给家长们?
李楠:也非常荣幸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给大家分享,其实亲子沟通没那么复杂,核心就是 “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尊重,把自己当孩子一样耐心”。能把这句话作为亲子相处的底层逻辑,相信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好,最后也祝愿我们所有的家庭能越来越和谐。谢谢大家。

此次对话中,李楠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案例,将 15 年家庭教育经验浓缩为三大沟通原则,为家长们破解亲子沟通难题提供了清晰路径。现场不少观众表示 “方法实用、干货满满”,对改善亲子关系极具指导意义。而李楠老师 “尊重与耐心” 的核心理念,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正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