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水梦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宜昌市夷陵区峡江社区,开展黄柏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调研与环保宣讲活动,探索高校实践赋能基层治理新路径。
黄柏河作为长江一级支流和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通过宜昌市“全流域系统治理”模式,水质显著提升(由Ⅳ类至Ⅱ类),生态景观改善,成为长江大保护“样板工程”。位于中游的峡江社区曾受工业污染困扰,如今通过党建引领、生态补偿等措施,正努力实现“鱼翔浅底、水草丰美”。
实践团队分4组深入社区公共区域和居民小区,通过面对面访谈和发放《黄柏河流域水质治理成效居民感知调查问卷》,重点调研居民对水质改善、生态景观和政策知晓度等方面的感受,收集真实反馈,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
团队随后参与社区“生态治理宣讲报告会”。社区负责人介绍了党建引领下生态治理与社区发展的协同经验,包括岸线修复、环保教育和未来规划。团队成员田志振宇分享了团队自2023年在长江流域的实践成果,强调青年在推动全民生态治理中的桥梁作用。研究生秦贝尔用方言生动介绍学院学科优势并邀请当地学生关注相关专业。宣讲后团队再次进行问卷对比,验证科普效果。
调研发现,80%的居民对水质改善表示满意,但部分群众对生态补偿政策了解不足。“这提示我们后续需加强政策解读,让治理成果惠及每位居民。”团队成员李宇轩表示。
学院团委书记、团队指导教师向爱盟强调:“高校实践应扎根基层、服务社会。此次活动为治理提供了鲜活数据,更让青年深刻体会到‘共抓大保护’的实践内涵。未来将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据悉,本次调研成果将形成专项报告提交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及峡江社区,为流域治理提供参考。团队还与夷陵区团委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持续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高质量发展。
数据驱动治理,问卷映照民心——武科大学子深度调研黄柏河流域居民感知
7月2日,为精准评估黄柏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水梦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宜昌市夷陵区峡江社区,围绕居民对水质改善、政策知晓度等核心指标开展“双轮调研”,通过前后两次问卷数据对比,为流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黄柏河全长11.6公里,作为长江一级支流,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宜昌市通过“全流域系统治理”模式,推动黄柏河流域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沿岸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峡江社区位于该流域中游,曾因工业活动面临水体污染压力,现通过生态补偿、岸线整治等举措,逐步实现“水清岸绿”的治理目标。
实践团队采取“分段式调研”模式:首轮调研聚焦社区内随机居民,分组深入峡江社区公共区域及居民小区,通过入户走访与集中访谈,发放《黄柏河流域治理成效居民感知调查问卷》,围绕水质改善、生态景观、政策知晓度等维度收集数据。调研显示,仅60%的受访者明确知晓黄柏河水质提升情况,且对生态补偿政策的了解度不足40%。
第二轮调研则依托社区组织的“生态治理宣讲报告会”开展。团队联合峡江社区居委会,通过宣讲活动向居民传递治理成果,并在会后对参会居民进行二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宣讲后居民对治理成效的满意度从首轮的65%提升至85%,政策知晓度提高至70%。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研覆盖对象不同:首轮为社区内随机居民,第二轮为宣讲报告会参与者,数据对比凸显科普对治理认知的关键作用。
“两次调研的独立样本显示,科普活动能有效提升居民对生态治理的理解。”团队成员汪卫东表示,“高校学生不仅是数据采集者,更是生态理念的传播者。”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结合《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提出三项政策建议:一是建立“社区生态治理反馈机制”,定期公示治理进展;二是设立“居民环保积分制”,鼓励参与河道维护;三是推动“高校-社区”常态化科普合作,将生态知识纳入社区教育课程。
“高校实践不应止步于数据采集,而应成为政策优化的推动力。”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山水梦行”团队指导教师向爱盟指出,“青年学生通过科学调研,让治理决策更贴近民意,也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据悉,本次调研成果将形成专项报告,提交至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及峡江社区,为黄柏河流域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活动结束后,团队与夷陵区团委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持续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高质量发展。“用乡音传递绿意”:武科大学子方言宣讲让生态理念扎根峡江社区
7月2日,为推动长江大保护理念融入基层治理,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水梦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宜昌市夷陵区峡江社区,以“方言宣讲+科普互动”形式开展生态治理主题宣讲,探索高校资源与地方实践融合的新路径。
黄柏河全长11.6公里,是长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也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宜昌市通过“全流域系统治理”模式,推动黄柏河流域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与岸线修复工程,峡江社区成功扭转了工业发展导致的水体污染问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并成为夷陵区小流域治理的典范。
实践团队在峡江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以“方言宣讲”打破传统科普壁垒。研究生秦贝尔用宜昌方言开场:“大家好,我是秦贝尔,我也是宜昌的,今天用家乡话和大家聊聊我们学校……”通过介绍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特色,秦贝尔将高校科研成果与居民生活结合,激发本地学生报考意愿。宣讲中,她以“黄柏河以前水发黑,现在鱼多了”等案例,生动阐释生态修复对社区发展的意义,现场居民频频点头。
互动环节中,居民围绕“高校如何参与治水”“生态补偿政策落地”等提问,团队成员逐一解答,并发放《磷光绿动,共守生命长江》宣传手册。手册以图文结合形式普及治理成果,同时融入防灾知识(如洪水应对、溺水急救),增强居民安全意识。
“方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纽带。”团队成员赵航表示,“通过乡音传递绿意,生态理念不再是‘文件上的条文’,而是居民能听懂、愿参与的生活实践。”
“青年学生要用创新思维服务基层。”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山水梦行”团队指导教师向爱盟指出,“方言宣讲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高校资源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助力。”
据悉,本次宣讲成果将纳入《峡江社区生态治理科普方案》,提交至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及社区管理部门。活动结束后,团队与夷陵区团委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持续推动生态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