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艺术创作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以美育力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组建“绘就红色印记,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于2025年8月22日前往常州市直溪镇汀湘村,开展墙绘实践活动。志愿者们以墙为纸、以笔为媒,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为汀湘村勾勒出新图景。
一、深耕调研:锚定需求,筑牢实践根基
实践活动开始前,学院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全程带队,与汀湘村村委会开启多轮面对面沟通。村委干部围绕村庄发展脉络,从村民民俗生活故事,到特色产业种植规划,再到村民对居住环境美化的期待,逐一细致分享,让团队全面掌握汀湘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需求。
为熟悉墙绘与乡村环境,志愿者们化身“乡村丈量员”,手持卷尺、笔记本穿梭在村落的街巷间。无论是村民家外墙上的细微裂纹,还是巷道拐角处的光影变化,亦或是墙面周边的农田、绿植分布,都被详细记录在册。高温天气下,汗水浸湿了衣服,但大家始终以严谨态度核对每一组数据,只为让墙绘真正成为乡村的一部分。
二、巧思设计:融合环境,赋予墙面灵魂
基于前期调研所得,设计团队以“讲好汀湘故事,传递振兴力量”为核心,围绕“红色传承”“生态宜居”“乡村美育”“产业兴旺”四大方向展开创作构思。团队成员多次召开设计研讨会,反复打磨草图细节,最终确定的方案既保留乡村本土特色,又融入艺术创新表达。
在红色文化主题墙设计中,团队结合当地革命记忆,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标语与革命时期的奋斗场景相结合,用鲜明的红色调与生动的人物形象,让红色精神可视化,助力红色基因在乡村代代传承;生态主题墙绘则以汀湘村的自然风貌为原型,绘制出青虾嬉戏、荷间乡韵、花篱绘梦的画面,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语言;乡村美育与产业主题墙更是巧妙融合,既展现村民劳作的温馨场景,又描绘金黄稻田、硕果满枝的丰收景象,既传递艺术之美,又彰显乡村产业活力。
三、聚力创作:克服挑战,点亮乡村颜值
进入墙绘创作阶段,志愿者们面临着多重考验:正午时分墙面温度居高不下,颜料易干结;部分墙面位置较高,需搭建脚手架作业。但这些困难并未阻挡大家的热情,团队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有人负责勾勒轮廓,确保线条流畅;有人专注调色上色,让色彩贴合设计构想;有人承担细节修饰,让画面更具感染力。
创作过程中,汀湘村的村民们也主动参与进来:阿姨们送来解暑的冰水,大爷们帮忙固定脚手架,村里孩子们围在一旁,用稚嫩的声音为志愿者“出谋划策”。当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墙面上逐渐呈现,原本单调的墙面变得鲜活起来;红色主题墙成为村民追忆历史的“教育阵地”,生态主题墙成为孩童观察自然的“课外课堂”,丰收主题墙成为村民分享喜悦的“情感载体”。过往的路人纷纷驻足拍照,称赞这些墙绘“让村子变美了,更有精气神了”。
四、实践赋能:双向成长,共赴振兴新程
此次汀湘村墙绘实践,不仅为乡村带来了视觉上的改变,更实现了学生成长与乡村发展的双向赋能。志愿者们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学会了如何将艺术创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更在与村民的互动中,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增强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汀湘村村委会的全力支持:前期提供村庄资料,创作期间协调场地、保障物资;也离不开学院的悉心指导:教师团队全程跟进,从设计方案优化到现场技术指导,为实践活动保驾护航。
未来,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将继续以“艺术服务社会”为导向,组织更多学子走进乡村、服务乡村,用创意与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让艺术之花在乡土大地上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