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突破:新型轨道温控系统为轨道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轨道交通面临的高温挑战日益严峻。近日,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其科研团队历经多年攻关,成功研发出 “轨避” 高温 —— 基于 Coolant 的新型轨道温控系统。这一创新成果犹如一把 “安全锁”,为我国轨道交通应对高温隐患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在轨道温控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一、核心技术:精准感知与智能调控的双重革命

该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感知 – 响应 – 调控” 的全链条创新。高精度监测层面,双感应温度传感器堪称 “轨道体温计”,其创新融合红外与超声波感应技术,不仅能捕捉轨道表面 0.1℃的细微温度变化,更能穿透轨道内部结构,实现 “表里如一” 的立体测温。通过双路数据实时交叉验证,系统可自动修正环境干扰导致的误差,将误判率降低 90% 以上,为温控决策提供了 “黄金数据”。

智能降温层面,系统构建了 “相变材料 + 微通道散热” 的高效循环体系。智能相变材料混合液如同 “智能吸热海绵”,能根据轨道温度动态调整相变点,在高温时快速吸收热量;配合微通道散热技术,冷却循环液的流动效率提升 30%,形成 “吸热 – 散热 – 再循环” 的闭合回路,确保轨道温度始终稳定在安全区间。

全周期管理层面,轨道温度智能控制系统搭载 AI 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模块,可通过历史数据模拟轨道温度场分布,提前 72 小时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实现 “预防性降温”。同时,系统支持远程无线控制与自诊断功能,可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自动预警潜在故障,大幅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二、行业价值:破解四大痛点,重塑运营模式

针对传统降温技术的 “老大难” 问题,该系统实现了全方位突破:

效率革命:相比传统洒水降温的 “表面功夫”,系统通过内部循环散热,降温效率提升 50% 以上,单次降温持续时间延长 3 倍,彻底告别 “反复作业、短时有效” 的困境。

成本优化:采用冷却液循环利用设计,水资源消耗降低 95%,能耗成本下降 40%;同时,通过延长轨道使用寿命(预计延长 5-8 年),维护成本显著降低。

安全升级:避免了传统喷水导致的轨道表面湿滑、结构腐蚀等隐患,从源头减少胀轨、脱轨等事故风险。数据显示,系统在模拟极端高温测试中,可将轨道温度峰值降低 20℃以上,有效遏制热变形风险。

环境友好:摒弃高能耗制冷技术,采用节能型控制算法,碳排放减少 30%,契合 “双碳” 战略要求,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绿色技术创新项目认证。

三、实践成果与未来蓝图

目前,该系统已在呼包鄂高铁干线完成试点应用。实测数据显示,在夏季高温时段,安装区域轨道温度较传统路段低 15-18℃,列车运行稳定性提升显著,相关技术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专家评审组高度认可。

谈及未来规划,团队负责人表示将分 “三阶段” 推进技术落地:

2025 年本地化深耕:针对内蒙古昼夜温差大、风沙天气多的特点,开发抗风沙型传感器与低温辅助加热模块,实现 “一省一策” 的精准适配;同时在包头、呼和浩特建立运维中心,打造 “2 小时响应” 服务网络。

2026-2027 年全国布局:拓展至西北、华南等高温高湿地区,推出数据中心专用温控方案、智慧城轨定制系统等细分产品,并建立 “轨道交通温控云平台”,实现跨区域数据共享与远程运维。

2028 年国际化突破: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将技术输出至中亚、东南亚等铁路网络快速发展的地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国轨道交通技术的全球影响力。

四、产学研协同:职业教育与产业创新的典范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是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依托 “轨道交通智能运维” 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中车集团、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等企业,构建了 “研发 – 测试 – 转化” 一体化平台。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训,累计获得专利授权 12 项,形成 “技术创新反哺教学、人才培养支撑产业” 的良性循环。

随着我国 “八纵八横” 高铁网的持续扩展,轨道温控技术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 2025 年突破 50 亿元。”轨避” 高温系统的问世,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职业教育对接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言:”我们始终坚信,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必须扎根产业土壤,才能结出真正有价值的果实。”

这一创新成果正在改写轨道交通的 “高温应对史”,为我国从 “交通大国” 迈向 “交通强国” 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未来,随着系统的全面推广,我国轨道交通有望在高温环境下实现 “温度可控、安全可守、效率可升” 的全新格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