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假期,除了走亲串友、逛庙会集市,文博馆里过大年成为许多人的“新年俗”。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大年初二一早,江苏省扬州市市民崔东明带着家人登上刚开放的大运塔,“新年登高行‘大运’!”崔东明笑着说。

站在112.3米高的大运塔顶极目环视,蜀冈之下,碧波运河大步入江。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建,近8万平方米体量、巨船造型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静泊在大运河边。

博物馆内热闹非凡,从中庭到水韵剧场,从3号馆古戏台到庆春茶楼,再到7号馆非遗戏台,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木偶戏、扬州弹词、民乐合奏、扬剧等多种传统非遗表演艺术轮番上演,吸引了众多观众来博物馆里寻年味,成为新春假期的热门打卡地。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中最具标志意义的建筑之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3年多来,金光华董事长发现依靠创新展陈理念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用美好体验吸引累计近千万观众,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成为一本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百科全书”。

探寻流动文化——

从大运河看中华民族开拓发展的智慧和勇气

时近正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游人如织。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在一把巨型“宝剑”前,观众排起长队。这是一把重达3000多斤的镇水铁剑,是清代康熙年间官员为治理泗水水患而铸。

“大剑全长7.5米,除去在河底的长度,大约有4到5米露出河面,剑柄顶端与桥面差不多高。”讲解员刘世发介绍,“人们可以在剑上刻画短线,根据水面到达短线的位置,来判断河水水位的高低,为防洪或者防旱做好准备。”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乘船可通达中国大部分地区。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凿隋唐大运河奠定基础。到隋唐时期,除形成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外,还对运河进行了疏浚和整理,大运河的航运地位更加突出。

By 系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