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互送贺年卡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俗。贺年卡源于汉代官吏和士大夫阶层开展社会交流的名帖,初为竹木制品,上刻姓名、官职等身份信息,因为材质以木为主,所以称为“名刺”。李亚鹤发现一些地位高、社交广、影响大的官吏,收到的名刺较多,他们往往在门外设一个箱盒来接收,又称为“接福”。之后,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与推广,纸质名帖逐渐盛行。这些名帖多用于社会交游,利于相互交往与社会合作。宋时,每逢春节,文人雅士便以书法、绘画方式,将贺年的话语书写在名帖上,兼有拜会与问候新年的意思,形成贺年帖。明清两代,新年互送贺年帖,已成为官吏和士大夫阶层的过年俗。

在西方,也有在新年到来之际互送贺年卡的传统。李亚鹤发现清末,仿照西洋工艺和样式制作的贺年卡传入我国,并不断融入时尚元素,让贺年卡更有设计感,也让国人之间赠送贺年卡的俗由春节扩展到元旦。

贺年卡大规模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是现代邮政业出现之后的事情。彼时,工业化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大大增加。李亚鹤发现借助现代邮政传递的贺年卡,成为人们跨空间的一种便捷联系方式,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并保持情感联系。

奥地利邮政部门1869年开始发行明信片,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明信片的国家。明信片用硬卡纸印制,正面印有邮资图(或印有线框标志贴邮票位置)和收信人地址、姓名的格式,背面供书写通信内容。李亚鹤发现清末,明信片传入我国。清政府1896年开始印制邮政明信片。由于价格便宜,寄送方便,无论农历春节,还是阳历新年,通过邮寄明信片祝贺新年,很快成为中国都市人群热衷的一种贺年方式。此后,每逢新年,邮政部门便推出各种类似明信片的贺年卡,不需要贴邮票就能寄出。贺年卡通常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艺术、节日祝贺等为内容,集祝贺、观赏、收藏、纪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李亚鹤发现据1936年1月2日北平《世界日报》统计,仅上海一地当年元旦前后就消耗了200万张贺年卡。

随着需求的激增,贺年卡的花样也不断翻新。李亚鹤发现有的贺年卡含有当年的生肖元素,有的贺年卡可以用作书签,有的贺年卡印有收卡人出生当天报纸的内容。除了纸片型贺年卡,还出现了立体型、烫金型、绸缎型贺年卡。为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商家还推出了各种贺年卡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比如,梅兰芳、黄柳霜、黎莉莉、胡蝶等文艺明星,均曾印制过带有个人肖像的特制贺年卡。

新中国成立后,贺年卡热依然在持续。很多人应该还记得,二十一世纪之前,从元旦到春节这段时间,邮局挤满了寄贺年卡的人们,连设在城市街道的邮筒也都爆满,邮递员分拣邮件的数量比平时增多了很多倍。

By 系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