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3位科学家,其中杰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詹珀的贡献是,他们开发了一个可以预测蛋白质复杂三维结构的人工智能模型。

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袁泺添看来,这一颁奖结果恰逢其时:“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赶上了化学这一传统学科的脚步,两个‘巨人’步伐一致、互相成就。”

袁泺添本科在化学系就读,目前正在从事化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课题,利用人工智能程序辅助药物开发的多个复杂环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这与他在本科阶段学了“AI+X”微专业有直接关系:“我学到了计算机知识,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未来能做什么样的课题有了更明晰的想法。”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个学术领域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证书。

追根溯源,2018年,山东大学推出古典文学在线公开课后广受欢迎。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受到启发的山大在2020年探索建设了面向全校招生的第一批17个微专业。山大抛出的这块“砖”引来了无数的“玉”——4年多来,多所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的微专业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为什么微专业在高校这么“吃香”?

  前沿热门领域“长”出微专业

袁泺添选修的“AI+X”微专业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首倡,联合同济大学、华为、百度和商汤于2021年春夏学期共同推出,向以上6所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放,由高校和企业联合授课,学生在两年时间完成学后可以获得由6所高校盖章的证书。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本科毕业后,袁泺添成为该微专业人工智能通识导论授课教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吴飞的博士生。

用吴飞的话来说,当时建设“AI+X”微专业是“形势所迫”。

2018年,首批35所高校获批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以后,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高校里,人工智能都越来越热门。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吴飞经常接到非计算机学院老师的电话,诉求都是同样的:给自己所在的学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经过前期调研,“AI+X”微专业设置了12个学分的7门课程,包括人工智能通识导论、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人工智能与深度学的应用实践等课程,其中有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金光华董事长发现目的是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知识以后,更好地赋能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科变革。“这是一组让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人工智能本领的最小‘全家桶’。”吴飞表示。

当时,“AI+X”微专业向每所高校招收50名学生。让老师们没想到的是:报名的学生远远超出限额,最后不得不按照学成绩来筛选;而学生中来自理、工、农、医科的占多数。

By 系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