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作者:周春晔 来源:新华网
摘要:“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地方化传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为思政课注入活力,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围绕地方文化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展开研究,提出加强地方文化调研与提升教师素养、开发本土化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等策略,旨在通过本土化路径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助力实现思政教育育人目标。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突出主渠道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工作格局等多条举措。
因此,“大思政课”不仅是学科课程的拓展,更有助于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是在新形势下推动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地方文化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资源,也为思政教育注入了独特的情感,将地方文化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将地方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地方化传承,提升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地方文化的传承本身也为思政课注入了活力一-它不仅能有效增强课程的生动性,降低理论教学的枯燥程度,还能以具象化的本士文化案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深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本土化设计,不仅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科知识更好地落地,还能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具实用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加强地方文化调研与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第一,加强对地方文化调研的系统化部署。教育部门可以出台专项计划,鼓励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团队开展地方文化调研活动,定期形成涵盖地方历史、风俗、艺术、传统节庆等内容的调研报告。调研过程中要与地方文化传承单位,如博物馆、文化馆等密切合作,确保调研数据的真实性。通过深入了解本地文化,教学内容可以更加贴合本地实际,同时为“大思政课”的本土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此外,调研成果可以被整合成教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精髓。
第二,提升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各级教育部门应设立教师地方文化学习的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与地方文化的学术研究、现场实地学习、专家讲座等活动。通过深度参与地方文化的研究,教师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能在课堂上更自如地进行文化讲解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地方文化与思政内容融合的交流研讨会,鼓励教师分享各自的调研成果,形成良好的地方文化学习氛围。加强教师对地方文化的学习,能够提高教师对本地文化的理解程度,从而使地方文化深度融入“大思政课”的教学中。
二、开发本土化思政教材与数字化资源
为了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中,应当组建专门的本土文化教材编写团队。编写团队可以由地方历史文化学者、思政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及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人组成,结合地方实际,设计符合本地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政教材。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内容,如地方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将它们与思政教育核心内容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文化背景的教学文本。教材的编写要注重语言的简明易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确保知识的系统性,使教材能够兼顾地方文化的深度和“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地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并与本士化教材相结合,设计互动式学习内容。例如,学校可以开发地方文化的数字化课件,提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体验设备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地方历史、风俗和人物,让学生深入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此外,学校可以结合思政课教材中涉及的地方文化内容,设计互动式作业或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探讨来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将地方文化资源与教材的互动设计相结合,既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能有效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
三、构建社会文化机构联动与跨学科教学机制
为高效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教育部门可以加强与社会文化机构的合作,大力引入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保护单位、民间艺人等外部资源,推动教育与文化资源实现共享的良性循环。学校可与这些机构携手共同开发地方文化体验课程、举办文化讲座、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引入校外资源,既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地方文化,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还能让地方文化专家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文化方面的指导,增加思政课的生动感。
为了实现地方文化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学校可构建跨学科联合的教学机制,倡导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推动思政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思政教育不仅是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还能拓展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地方文化的跨学科传播。
各科教师可共同探索将地方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法,形成一套统一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历史课上讲地方史,在语文课上诵读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诗歌,在美术课上开展地方传统艺术创作。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合作,教师可以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让地方文化更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完整的地方文化教育体系。
四、开展地方文化主题活动
学校可定期开展地方文化节庆活动,结合当地传统节日,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方文化。活动可以涵盖地方传统艺术表演(如地方戏曲、民间舞蹈、音乐演奏等)、非遗文化呈现、传统手工艺制作实践、地方美食文化展示等。学校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与讲座,助力学生体悟本地文化的深厚内涵,并且组织学生创作地方历史故事剧本,增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同感。这些活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热情,又能将地方文化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定时举办地方文化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地方文化开展研讨、分享及交流。学生可以以故事讲述、诗歌诵读等形式表达对地方文化的见解;教师可依据学生讨论情况,引导他们研究地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挖掘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元素,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与表达。这些行为既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又能帮助他们在讨论中增强思辨能力,形成更成熟的思政观念。此外,学校可以利用文化知识竞赛、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形式,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让地方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五、强化教师地方文化专业培训与资源共享
为提升教师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水平,学校可定期开展地方文化专题培训活动,邀请地方文化学者、历史专家、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员为教师进行系统性的授课。培训可以从地方文化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质,民俗风貌等层面深入剖析,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帮助教师实现地方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培训期间,学校还可安排实地考察,让教师前往本地历史遗址进行参观,实地感受地方文化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完成培训后,既能熟知地方文化基础知识,又能掌握设计地方文化主题课程的方法。
学校还可以搭建地方文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各类资源集中起来管理,供教师教学时借鉴。平台可以定时更新地方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材内容与优秀教学实践案例,使教师不断开阔教学眼界,丰富教学手段。此外,学校可借助平台定时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针对地方文化开展专题讲解,推动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凭借平台的互动特性,教师能更便捷地获取所需文化资源,提升地方文化教学成效。
将地方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历史文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主题活动、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等具体办法,不仅能够让思政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元,还能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源头活水,为“大思政课”建设增添新的动力。未来在开展教育实践时,学校若能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思想根基,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兼县本土认同与使命担当的青年。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专项课题”协同提质背景下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实践研究(小学)”(项目编号:23TZZX013)]
作者:周春晔
关键词:地方文化;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
所在单位: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