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山东大学文学院青峦净塑调研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济南市章丘第一中学与章丘区绣惠街道茂李小学,以“软塑——你不知道的可回收宝藏”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活动以“知识传递+互动实践”双轨模式,为不同学段学生打造沉浸式环保课堂,推动软塑回收理念从认知走向行动,在校园里扎根生长。
从认知到校园行动图谱
上午9时,实践团成员于章丘一中多媒体教室内与同学们共同开启一场“软塑知识探秘”。课堂伊始,实践团成员向学员们介绍软塑垃圾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危害以及矿泉水瓶、快递袋等常见软塑制品的回收流程。成员们借助视频演示、分类样本展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贴近校园生活的内容——食堂打包袋如何分类、文具包装属于哪类可回收物,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软塑回收”有了清晰认知。
知识讲解后,实践团开设答疑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实践团成员围绕问题逐一解答。答疑结束后,“校园软塑地图”绘制活动紧接展开。实践团成员引导学生分组梳理校园内的软塑来源,从教室的塑料文具包装到食堂的一次性餐盒,12类常见软塑被一一标注在地图上。学生们在讨论中不仅明确了哪些该回收,更共同规划出“班级回收角设置”“校园回收路线”等具体方案,让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校园行动。
在趣味互动中播撒环保种子
下午2时,茂李小学五年级课堂变成孩子们软塑回收的“实践乐园”。实践团成员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以卡通手偶“小塑宝”视频串联起知识讲解:通过彩色软塑模型展示PE、PP等材质差异,用歌曲《软塑宝宝找家》传递分类要点,将软塑回收的知识变成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的内容。
知识环节结束后,孩子们两人一组,开展“软塑分类接力赛”。同学们将模拟软塑垃圾卡片分类后投入对应回收箱,实践团成员在旁实时讲解分类标准。“校园软塑小侦探”游戏中,师生共同找出图片中的可回收软塑,在互动中巩固所学知识。
趣味环节的设置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回收”的意义,部分同学主动分享起“和家人一起收集塑料瓶”的日常环保行动。
活动回响:让绿色理念延续生长
此次宣讲活动推动软塑回收知识真正走进了校园。章丘第一中学初中部计划将“校园软塑地图”纳入环保社团活动,推动回收方案落地;茂李小学部分班级准备开展“家庭软塑回收打卡”,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至家庭生活。
实践团成员表示,山东大学文学院青峦净塑调研实践团作为长期关注青少年环保教育的团队,始终希望通过“知识+实践”的方式,推动环保理念脱离生硬概念。调研实践团成员徐博佳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不仅‘知道’环保,更懂得‘怎么做’环保。而这份自觉,正是环保理念扎根生长的生动证明。”从中学课堂的行动规划到小学课堂的趣味实践,这场宣讲让软塑回收的种子在校园里扎下根,更将在持续的行动中开出绿色之花。展望未来,山东大学文学院青峦净塑调研实践团将推动软塑回收宣讲常态化开展,持续助力绿色理念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成长。